【组成】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 ( 180 ~ 240g );中剂二两至四两 ( 60 ~ 120g );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 24 ~ 36g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 ( 18 ~ 30g );中剂三钱至五钱 ( 9 ~ 15g );小剂二钱至四钱 ( 6 ~ 12g )、乌犀角 ( 水牛角代 ) 大剂六钱至八钱 ( 18 ~ 24g );中剂三钱至四钱 ( 9 ~ 12g );小剂二钱至四钱 ( 6 ~ 12g )、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 ( 18 ~ 24g );中剂二钱至四钱 ( 6 ~ 12g );小剂一钱至钱半 ( 3 ~ 4.5g ),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 各 6g ) ( 以上十味,原著本方无用量 )。
【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 ( 水牛角代 ) 磨汁和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温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所致。由于热毒化火,火盛伤津,故见大热烦渴、舌绛唇焦;热毒上攻清窍,内扰神明,乃致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热燔营血,故有发斑、吐衄;热深厥深,发为肢厥。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分别示病情重、中、轻之不同。此乃温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法当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取法白虎汤,意在清气分之热而保津,正如《疫疹一得》云:” 此皆大寒解表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黄莲、黄芩、栀子共用,仿黄莲解毒汤之意,以通泻三焦火热;犀角 ( 现用水牛角代 )、生地黄、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黄汤,是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而设。再配连翘、竹叶以助清气分之热;玄参以助清热凉血;火性炎上,桔梗则可 ” 载药上行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两清、清瘟败毒之功。
【配伍特点】法取白虎汤、黄莲解毒汤和犀角地黄汤三方之义,气血两清,泻火解毒,以辛寒大清气分为主。
【运用】本方为治疗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代表方。以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吐衄发斑,舌绛唇焦,脉数为辨证要点。原著强调临证应根据疫毒轻重,斟酌药物用量,若 ” 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而数者,用小剂 “;另 ” 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
【附方】
⑴ 化斑汤 (《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 ( 30g )、知母四钱 ( 12g )、生甘草三钱 ( 9g )、玄参三钱 ( 9g )、犀角二钱 ( 6g )、白粳米一合 ( 9g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温病热入气血之证。症见发热烦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
【鉴别】清瘟败毒饮、化斑汤同具清热凉血之功。但清瘟败毒饮以大剂辛寒药物清阳明经热,并用泻火、解毒、凉血,以使气血两清,适于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化斑汤清气凉血解毒之功不及清瘟败毒饮,适于温病热入气血,发热、发斑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