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黄莲六两 ( 18g )、吴茱萸一两 ( 3g )。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 ( 6g ) ( 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 3 ~ 6g,一日 2 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治机理】本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
【方解】方中黄莲用量为吴茱萸之六倍,重用黄莲为君,一则与吴茱萸相伍,亦可入肝经而清肝火;二则善清胃火;三则泻心火,寓 ” 实则泻其子 ” 之意。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苦寒之品,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阴,故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主入肝经,辛开肝郁,苦降胃逆,既可助黄莲和胃降逆,又能制黄莲之寒,使泻火而不凉遏,苦寒而不伤胃,并可引黄莲入肝经,是为佐使药。二药配伍,共奏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本方又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名萸莲丸。
【配伍特点】辛开苦降,肝胃同治;寒热并用,主以苦寒。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之常用方。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
⑴ 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莲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 各 15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火横逆犯脾胃,肝脾胃不和证。症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鉴别】左金丸为戊己丸去白芍,再改变黄莲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而成。戊己丸中黄莲与吴茱萸等量而用,清热与开郁并重,伍白芍意在和里缓急,有疏肝理脾和胃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肝脾不和之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火胁痛、口苦之症,同具清泻肝火之功。左金丸主治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症,尚有降逆和胃之功,但无清利湿热之能,且泻火作用较之为弱;龙胆泻肝汤用治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尚有清利湿热之功,但无和胃降逆之能,且泻火之力较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