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银柴胡一钱五分 ( 5g )、胡黄莲、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 ( 各 3g )、甘草五分 ( 2g )。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治机理】本证由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阴虚则生内热,虚热蕴蒸,发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虚火上炎,则唇红颊赤;虚火迫津外泄,故夜寐汗出;真阴亏损,不能充养肌肤,日久遂致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象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候。是证以虚火为重,虚火不降则阴愈亏,阴愈亏而火愈炽,治以清虚热为主,佐以滋阴。

【方解】方中银柴胡甘苦微寒,直入阴分而清热凉血,善退虚劳骨蒸之热,且无苦燥之弊,为君药。知母泻火滋阴以退虚热;胡黄莲入血分而清虚热;地骨皮凉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药俱入阴退虚火,以助银柴胡清骨蒸劳热,共为臣药。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热之品,清虚热并透伏热以外解;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之常用药,同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

【配伍特点】集退热除蒸之品,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

【运用】本方为治疗骨蒸劳热之常用方。以骨蒸潮热,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原方后注 ” 血虚甚加当归、芍药、生地;嗽多加阿胶、麦冬、五味子 “,可资临床参佐。

【附方】

⑴ 秦艽鳖甲散 (《卫生宝鉴》)

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 ( 各 30g ),秦艽、当归、知母各半两 ( 各 15g )。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 ( 15g ),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

功用:清热除蒸,滋阴养血。

主治: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症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困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本方与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同治阴虚发热。但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鳖甲 ” 先入后出 “,配伍生地、知母,是养阴与透热并进,治热病伤阴、邪伏阴分之证;清骨散集银柴胡、胡黄莲、秦艽、地骨皮、青蒿等退热除蒸之品于一方,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配鳖甲、知母兼顾滋养阴液以治本,用于治疗阴虚内热之骨蒸劳热;秦艽鳖甲散以疏风之柴胡、秦艽与养阴退蒸之鳖甲、地骨皮,及清热养血之知母、当归相伍,是养阴清热与和解祛风并进,治风劳病之骨蒸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