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 各 9g )。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 ( 9g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 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 9g,每次 1 丸,小蜜丸则每次 9g,温开水送服,每日 2~3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⑴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⑵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㿠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⑶ 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自内生,阳虚失温,则畏寒肢冷;寒凝而滞,则腹痛绵绵喜温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胃虚寒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升降纳运失职,故见脘腹痞满,食少倦怠,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可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但血色暗淡,质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若久病伤及脾阳,使津无所摄,上溢于口,则可见病后多涎唾,甚则流涎不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阳虚则兼气弱,气旺亦可助阳,故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内经》云:”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虚则湿浊易生,反困脾胃,故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 ” 理中 “。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 ” 人参汤 “。理中丸方后亦有 ” 然不及汤 ” 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

【配伍特点】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腹脘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 ” 饮热粥 “,且温覆 ” 勿发揭衣被 “。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 ” 腹中未热 “,则应适当加量,” 益至三四丸 “,或易为汤剂。

【附方】

⑴ 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 各 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 ( 6g ),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⑵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桂枝别切,四两 ( 12g )、甘草炙,四两 ( 9g )、白术三两 ( 9g )、人参三两 ( 9g )、干姜三两 ( 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及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