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全草,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湿等作用,为临床常用药,同时兼具价格便宜、生长快速及取得容易等优点。 近年来,不但使用普及化且研究资料丰富,本文介绍鱼腥草的相关研究及其应用。
前言
自从2002年发生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引起全世界恐慌后,近几年来,陆续发现了新型的病毒所导致的新型流感,它的变化莫测,兼具人畜共通的特性,造成了人们的不安与经济方面的损失。 素有中药天然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经常会出现在防疫相关的讯息与研究中,由于取得方便容易,加上其药理活性具有抗菌及抗病毒的效果、毒副作用较少而被广泛讨论。
鱼腥草基原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全草。 三白草科共 4 属 8 种,分布于亚洲和北美。 中国产 3 属 4 种。 其中,蕺菜属仅 1 种,即鱼腥草。 分布范围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江苏等居多 ( 图一 )。 其生长及种植普遍,经常可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发现它的踪迹,民间也常当成食品来食用。
图一鱼腥草分布范围
中药入药始见于《名医别录》,别名为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 每年 6 月花期时采收,由于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此时新鲜鱼腥草的挥发油含量最佳,可达 0.042% – 0.046%。 20 世纪 40 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鱼腥草的人工栽培,综合黄酮类成分总量、挥发油类物质总量及产量因素,产地以浙江栽培者为佳。
中药学论述
鱼腥草其味辛,性寒,归肺、肝、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清利溼热的功效。 《本草经疏》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 《江西民间草药》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 水煎服。 《滇南本草》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 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 《陕西草药》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 另用蕺菜七钱,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治痈疽肿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 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 ( 阴疽忌用 )。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情况以内服煎汤,15-25 g,不宜久煎; 或鲜品捣汁,用量加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应注意虚寒症及阴性外瘍者忌服; 《名医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成分分析
鱼腥草全草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两类,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鱼腥草素 ( 癸酰乙醛 ) ( decanoyl acetaldehyde ),月桂醛 ( lauric aldehyde ),此两者有特异臭气,鲜品茎叶搓碎后会产生鱼腥味,乾品则无鱼腥味,这是由于具有臭味的挥发油成分癸酰乙醛 ( decanoyl acetaldehyde ), 结构不稳定,容易降解成无臭味之甲基正壬酮 ( Methyl-n-nonyl ketone )。 由于癸酰乙醛不稳定,现代人工合成了其亚硫酸衍生物,称为合成鱼腥草素。 其它挥发油类尚有l-蒎烯 ( l-pinene ) 和芳樟醇 ( linlool )、樟烯 ( camphene )、月桂烯 ( myrcene )、柠檬烯 ( limonene )、乙酸龙脑酯 ( bornyl acetate )、丁香烯 ( caryophellene ) 等。
黄酮类:阿福甙 ( afzelin )、金丝桃甙 ( hyperin )、芸香甙 ( rutin ); 叶含槲皮甙 ( quercitrin ); 花和果穗含异槲皮甙 ( isoquercitrin )。
此外,鱼腥草还含有生物碱,如蕺菜碱 ( cordarine ); 有机酸类,如绿原酸 ( chlorogenic acid ); 以及脂类:β-谷甾醇 ( β-sitosterol )、硬脂酸 ( stearic acid )、油酸 ( oleic acid )、亚油酸 ( linoleic acid ) 等。
炮制及萃取质量研究
⑴ 挥发油含量
鱼腥草素 ( 癸酰乙醛 ) 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由于传统萃取法结构不稳定。 近年来,利用超临界 CO2 萃取法,以新鲜鱼腥草 1 kg,冷冻干燥后粉碎至 20-80 目,萃取压力 25 MPa,萃取温度 35°C,CO2 流量 30 kg/h 条件下萃取 2 小时,萃取物为黄棕色流浸膏,具有特殊鱼腥味,其挥发油产率为 1.73% ; 癸酰乙醛产率为 0.12%。 优于以溶剂萃取及水蒸气蒸馏之挥发油产率。
⑵ 总黄酮含量
鱼腥草自然存放时间越长,总黄酮含量越低; 不同季节采摘的鱼腥草其总黄酮含量以 8-10 月最高; 鱼腥草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茎中最低。 对于提取鱼腥草总黄酮以超音波提取法来萃取,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 1:40,乙醇浓度为 80% 浸泡 24 小时,温度 60°C,提取时间为 60 min,功率为 150W,为提取鱼腥草黄酮类物质之有效途径。
药理作用
鱼腥草的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内鱼腥草素 ( 癸酰乙醛 ) 具有抑菌、抗炎等作用,对于脾切除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给予合成鱼腥草素 60 mg/ kg ,120 mg/ kg 灌胃给药均能增强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而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甙对于人结肠癌 ( SUN C4 )、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 ( P388 )、小鼠淋巴样白血病 ( L1210 ) 和恒河猴肾细胞瘤 ( MA104 ) 抑制作用之 IC50 分别为 > 1 、> 0.75、> 0.73及 > 1; 槲皮素对于四种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之 IC50 分别为 0.12、0.25、0.29 及 > 1。 槲皮甙及槲皮素对于 APP 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均有抑制作用。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症及阴性疮瘍忌服。
⑴ 抗菌活性
有学者以系统溶剂法分别制备了鱼腥草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 各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鱼腥草的氯仿提取物相较于其他提取物对于菌种生长有较佳抑制作用,其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 最小抑菌浓度 ( MIC ) 为2.5 g/L、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0.75 g/L、苏云金杆菌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0.75 g/L、枯草芽孢杆菌 ( Bacillus subtilis ) 2.5 g/L、白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lbus ) 0.75 g/L。 再以氯仿提取物配制一款外用霜剂,每天给药3次,每次给药0.1 g ( 区域面积20 mm×30 mm ),7天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红肿现象完全消失。 表示此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白豚鼠局部皮肤感染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⑵ 抗病毒活性
鱼腥草中抗病毒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其作用机转是能抑制溶酶体 H+ – ATP 酶,磷酸酯酶 A2 作用,影响病毒转移基因的磷酸化,抑制病毒蛋白和 RNA 合成。 国外已有人证实了槲皮素能抑制 Rous 肉瘤病毒 ( RSV ) 和诱发肿瘤的人疱疹病毒。 鱼腥草对于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是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以及脾脏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率,具有增加免疫功能。 鱼腥草注射液能具有明显降低 H1N1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率,同时降低肺指数和抑制肺内增殖作用。
⑶ 抗过敏活性
鱼腥草挥发油能明显拮抗慢反应物质 ( The slow 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laxis ) ( SRS-A ) 对豚鼠离体回肠和离体肺条的作用,静脉注射 100 mg/kg 能拮抗 SRS-A,增加豚鼠肺溢流的作用,并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回肠痉攣性收缩和对抗组织胺,表现出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另一方面,鱼腥草挥发油能明显拮抗乙酰胆碱对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
临床应用
⑴ 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
鱼腥草长于清肺热,历来就是治疗肺痈咳吐脓痰的首选药。 治疗呼吸系统炎症:使用鲜鱼腥草 50-150 g,冰糖 40-60 g。 鱼腥草捣烂,将冰糖放入200-500 mL 水中煮 5-7 分钟即可; 每日一至二次。 治疗风热咳嗽 66 例,总有效率 98.5%。 疗程平均 1.4 天。 鼻咽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一周开始每天用鱼腥草 20-30 g 泡水当茶饮,每杯重复泡 4 次,即三餐饭后和睡觉之前各 1 次,至放疗结束。 此为实验组共收案 50 名; 而对照组 50 名为放疗前开始用生理盐水或 Compound Borax Solution 漱口。 结果显示以口腔溃疡评估表来比较口腔溃烂程度:标准 0 级:正常,实验组发生率70% ( 35例 ); 对照组发生率 10% ( 5例 )。 I.级:口腔黏膜红肿,轻度疼痛,实验组发生率 24% ( 12例 ); 对照组发生率 20% ( 10例 )。 表示鱼腥草能有效减少鼻咽癌放射性口腔溃疡的发生。
⑵ 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治疗习惯性便秘:鱼腥草 5-10 g,白开水浸泡 10-12 分钟后,取代茶饮,每日饮水量不限。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10 天为 1 个疗程。 治疗61例,结果显效4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
⑶ 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
鱼腥草清热利尿效果佳,可用于治疗湿热淋症,小便涩痛。 入煎剂用量 。 用鱼腥草提取物灌注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产生利尿作用,其机转可能由钾离子增加利尿的作用。 对于钩端螺旋体活动减弱-死亡-裂解,延迟人工感染钩端螺旋体的豚鼠的发病期 15-25 g。 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服用。
⑷ 毒理学研究
鱼腥草毒性很低,民间使用鲜草作蔬菜。 鱼腥草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 LD50 为 51.04 g/kg。 合成鱼腥草素的毒性较粗制剂大,给小鼠灌胃 LD50 是 ( 1.6 ± 0.08 ) g/kg,静脉注射合成鱼腥草素 75-90 g/kg.d,连续给药 7 天,未引起小鼠死亡及其它不良反应。 犬静脉滴注 38 或 47 mg/kg 无异常,但达 61-64 mg/kg 时可引起肺脏严重出血而死亡。 人每日口服80或160 g/kg,连续 30天,也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⑸ 不良反应报告
近年来,临床上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时,常有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的病例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专家认为:从目前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历报告和文献资料分析表明,含鱼腥草注射液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引发死亡。 其不良反应的原因、机制以及可否通过干预措施避免等方面,目前尚不明确。 但鱼腥草口服制剂较为安全。
产品开发前景与未来展望
鱼腥草是唯一在原子弹爆炸点能顽强再生的中药材。 鱼腥草具有抗辐射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适用于经常接近辐射源的人员,如 X 光机和电脑操作人员,以及电脑族必吃的防辐射食物。 而鱼腥草未来的产品开发,可借由其挥发油之天然抗菌效果加入牙膏中,达到防止蛀牙的功效; 加入洗面乳及面膜中,可防止青春痘、痤疮等发炎反应; 加入空气芳香剂及喷雾剂型中,可减少病菌的传播; 女性生理用品清洁剂或冲洗剂,减少感染的机率。 对于禽流感及猪流感的预防,可考虑在动物饲料中加入鱼腥草,一方面抗菌、抗病毒,另一方面提升动物免疫能力进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也降低了抗生素残留在动物体内比率,对于动物养殖户及消费者创造双赢的局面。
(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中药局药师 邱名榕 / 长庚大学兼任副教授 杨荣季 / 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部医师 曾怡嘉 / 长庚大学资管系助理教授 吴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