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白芍药 ( 9g )、川当归 ( 9g )、熟地黄 ( 12g )、川芎 ( 6g ) 各等分。
【用法】每服三钱,水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或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证治机理】本证乃营血亏虚,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所致。营血不足,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肝藏血,藏魂,其华在爪。心肝血虚则心悸失眠,面色唇甲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脐腹疼痛。脉细弦或细涩,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之象。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
【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入肝肾,质润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用为君药。当归补血和血,与熟地相伍,既增补血之力,又行营血之滞,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地、归相协则滋阴补血之力更著,又可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与当归相协则行血之力益彰,又使诸药补血而不滞血,二药共为佐药。四药合用,共成补血调血之功。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以本方治疗外伤瘀血作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本方治疗妇人诸疾。是方以熟地厚润滋腻之性为生营血之 ” 基 “,伍当归和血入心则 ” 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取白芍酸敛入肝而使所生之血藏于肝,更借川芎辛行之长而使营血畅于周身。此虽属 ” 线性 ” 取类之描绘,确可品悟前人精妙配伍之神韵,遂后世皆谓本方乃补血调血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阴柔辛甘相伍,补中寓行,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
【运用】本方原治外伤瘀血作痛,后用治妇人诸疾,今多作补血调血之基础方。以头晕心悸,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原方四药各用等分,意在补血调血并行,主治 ” 伤重,肠内有瘀血者 “。然后世多以四物汤为补血之剂,重用熟地黄以增强滋补营血之功;少用川芎,取其活血化瘀,意在补而不滞。《蒲辅周医疗经验》云:” 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两倍。” 此则亦可窥 ” 方之精,变也 ” 之一斑。
【附方】
⑴ 胶艾汤 (《金匮要略》,又名芎归胶艾汤 )
芎、阿胶、甘草各二两 ( 各 6g ),艾叶、当归各三两 ( 各 9g ),芍药四两 ( 12g ),干地黄四两 ( 12g ),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症见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
⑵ 圣愈汤 (《医宗金鉴》)
熟地七钱五分 ( 20g ),白芍酒拌,七钱五分 ( 15g ),川芎七钱五分 ( 8g ),人参七钱五分 ( 15g ),当归酒洗,五钱 ( 15g ),黄芪炙,五钱 ( 15g ),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摄血。
主治:妇女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精神倦怠,四肢乏力。
⑶ 桃红四物汤 (《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原名加味四物汤 )
即四物汤加桃仁 ( 9g )、红花 ( 6g ) ( 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等。
⑷ 补肝汤 (《医学六要》)
当归、生地、芍药、川芎、酸枣仁、木瓜、甘草 ( 各 10g ) ( 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
功用:养血柔肝,活血调经。
主治:肝血不足。症见头晕目眩,少寐,月经量少,以及血不养筋,肢体麻木,小腿转筋。
【鉴别】胶艾汤、圣愈汤、桃红四物汤、补肝汤均由四物汤加味而成,属补血调血之剂。胶艾汤较四物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女冲任虚损、崩漏下血及胎动不安之证;圣愈汤是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而成,侧重于补血摄血,适用于妇女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之证,实为气血双补剂;桃红四物汤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诸症;补肝汤是四物汤又加酸枣仁、木瓜、甘草,故又有养血安神及舒筋缓急之效,适用于血虚所致少寐或肢麻转筋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