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熟地黄炒,八钱 ( 24g )、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 ( 各 12g )、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 ( 各 9g )。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 现代用法:蜜丸,每服 9g,日 2~3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证治机理】本方原为小儿禀赋不足之 ” 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 ” 而设,后世用于肾阴精不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阴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加之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而病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治宜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兼以清降虚火,即王冰所谓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填精益髓,滋补阴精。臣以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君臣相伍,补肝脾肾,即所谓 ” 三阴并补 “。然熟地黄用量独重,而以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凡补肾精之法,必当泻其 ” 浊 “,方可存其 ” 清 “,而使阴精得补。且肾为水火之宅,肾虚则水泛,阴虚而火动。故佐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配山药补脾而助健运。此三药合用,即所谓 ” 三泻 “,泻湿浊而降相火。本方为宋•钱乙据《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 ( 肾气丸 ) 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小儿药证直诀笺正》释云:” 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方,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后世遵此方为滋补肾精之圣剂,虽应念仲阳减味之功,仲景收载之绩,但是方之祖,乃崔氏者也。

【配伍特点】” 三补 ” 与 ” 三泻 ” 相伍,以补为主;肾肝脾三脏兼顾,以滋肾阴为主。

【运用】本方为补肾精之基础方,亦为 ” 三补 ” ” 三泻 ” 法之代表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附方】

⑴ 知柏地黄丸 (《医方考》,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各二两 ( 各 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 ( 6g ),温开水送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症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⑵ 杞菊地黄丸 (《麻疹全书》)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三钱 ( 各 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 9g ),空腹服。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症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⑶ 都气丸 (《症因脉治》)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 ( 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 9g ),空腹服。

功用: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证。症见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⑷ 麦味地黄丸 (《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原名八味地黄丸 )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钱 ( 15g )、五味子五钱 ( 15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 9g ),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证。症见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鉴别】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有滋阴补肾之功。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都气丸于补肾阴中兼有纳气敛肺之功,适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