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儿夜尿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属于中医遗尿之范畴,系指五岁以上小儿常于睡梦中不自主地排尿之行为,也是造成儿童身心困扰的常见原因之一。 本文以中医观点,探讨小儿遗尿之辨证论治与常用治疗方剂桑螵蛸散,辅以近代研究说明药理作用及炮制差异对疗效之影响,经辨证后以中药方剂着手治疗,预期可有效改善病童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前言
小儿遗尿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指 5 岁以上幼童,于睡眠状态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近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成因与发病机转虽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膀胱功能障碍、遗传及心理等因素有关,西药治疗虽有不错成效,但除了常见副作用外,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皆可能影响治疗意愿。 在中医方面,关于本病之病因病机已有相当完整之基础理论,在治疗方剂选用上,桑螵蛸散为临床常用方剂,透过近代药理研究分析,可证实桑螵蛸确实具有抗利尿之功效,显见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小儿遗尿之应用,有一定之成效与价值。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遗尿之直接原因为下元虚寒,膀胱失约所致,如《诸病源候论》所述:” 遗尿者,此为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 又如《証治准绳‧幼科‧遗尿》所云: ” 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 皆说明本病与肾、膀胱虚寒挟冷,不能固摄有关。
虽然导致小儿遗尿的最终原因为膀胱失约,但亦与脾、肺、肾、三焦功能失调有关,《素 问‧经脉别论》指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灵兰秘典论》又云: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由以上论述可知,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肺、肾、膀胱、三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治疗上应针对上述脏腑全面进行调理,以达治疗目的。
辨证论治
小儿遗尿的病灶位于膀胱,且涉及脾、肺、肾等脏腑,其中多因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所致。 因此施治原则应以补先天之不足为主,先固其元气,再佐以调理脏腑之失能,以兼顾标本。 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主要可归类下列证型:
⑴ 下元虚寒
此证型是小儿遗尿最常见的证型,原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冷或后天失于调养所致。 治疗原则为温补肾阳,佐以固涩,常用方剂为桑螵蛸散,或配伍益智仁,取其补肾助阳,固脬止遗之效。
⑵ 脾肺气虚
本证多因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导致脾肺气虚,气虚则阴盛,又夜卧主阴,故夜间遗尿。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肺,升阳固摄,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⑶ 肝经湿热
本证为湿热内蕴,郁于肝经,肝经疏泄失利,下迫膀胱所致。 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缓急止遗,常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
常用中药统计分析
透过文献检索分析,可进一步了解中药于小儿遗尿之应用概况。 根据 Wang 等人针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 CNKI ) 于 1990- 2014 年发表之小儿遗尿中药治疗相关文献分析后,共筛选出 112 篇文献,总计包含 95 种单味中药,出现频率最高的 5 味中药依序为益智仁 ( 补阳药 )、桑螵蛸 ( 收涩药 )、山药 ( 补气药 )、菟丝子 ( 补阳药 )、黄耆 ( 补气药 )。 若以药理分类来看,出现频率最高者则依序为收涩药、补阳药、补气药,与小儿遗尿之主要病因 ” 下元虚寒,膀胱失约 ” 相符。
桑螵蛸之近代研究
桑螵蛸散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遗尿之方剂,文献回顾资料亦指出桑螵蛸为治疗本病时,收涩药中出现频率最高之药物,故以下将针对桑螵蛸之近代相关研究进一步提出讨论与说明。
⑴ 基原
桑螵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螳螂科昆虫大刀螂 ( 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小刀螂 ( Statilia maculata ( Thunberg )) 或巨斧螭螂 ( Hierodula patellifera ( Serville )) 的干燥卵鞘,三者分别习称为「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深秋至次春采收,去杂质, 蒸至虫卵死,干燥备用。 其性平,味甘、咸,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遗尿、频尿等症。
⑵ 加工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使药效改变或增强,桑螵蛸常见的炮制方法有蒸制及盐炒两大类,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桑螵蛸导致的副作用且利于保存。 传统炮制方法认为蒸制可杀死虫卵,以提升药效; 而盐炒则可引药入肾,增强其补肾助阳的功效。 以下透过近代研究之分析,进一步厘清炮制对于药效之影响。
① 抗利尿作用之研究
由贾坤静等人之研究,可以看出加工炮制对于桑螵蛸抗利尿药效的影响。 利用喂食大鼠 Adenine 制造出肾虚多尿之模型,分别做模型组 ( 生理食盐水 )、生品组、盐炒组、蒸品组四组,以进行抗利尿作用之研究。 由表一可发现经实验过后,生品及炮制品均有显著降低尿量的作用 ( P < 0.05 ),其中又以蒸品组的改善成效最为显著。
另外再利用同一实验模组测定大鼠血清中ADH ( Antidiuretic hormone ) 之含量,结果显示给药组所测得之 ADH 含量皆高于模型组 ( P < 0.05 ),其中又以蒸品组测得之含量为最高,盐炒组居次 ( 表二 )。 依上述实验结果得知:桑螵蛸治疗遗尿的机制主要是透过增加血清中 ADH 含量,而发挥抗利尿之疗效。
表一各组大鼠尿量测定结果
表二各组大鼠血清中 ADH 含量测定结果
② 补肾助阳作用之研究
由于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下视丘系统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造成肾阳虚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因此,在另一项关于桑螵蛸补肾助阳作用之研究中,藉由注射大鼠 Hydrocortisone 建造肾阳虚之模型,并分别分组喂予生理食盐水 ( 模型组 )、生品、盐炒品以及蒸品,再比较其下视丘、脑下垂体及甲状腺部位所分泌激素的血清浓度差异,以厘清炮制品对于补肾助阳作用之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桑螵蛸不仅能藉由调节下视丘及脑下垂体分泌之激素,来达到补肾助阳的功效。 在炮制对于疗效之影响方面,以盐炒品效果为最佳,与中医理论认为盐炒可引药入肾,增强其补肾助阳之功效相呼应。
结论
小儿遗尿是常见的儿科病症,但考量西药治疗之副作用及高复发率等因素,使部分患者对接受治疗的态度趋于保守。 中医能依据各种不同证型分证施治,其中桑螵蛸散为临床最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其主成分桑螵蛸已获近代研究证实:主要包含抗利尿与补肾助阳之作用,惟炮制差异对药效有不同程度之影响,临床应用时应明辨其间之差异。 对于整体而言,中医疗法提供了小儿遗尿患者一项治疗上的新选择。
( 嘉义长庚纪念医院药剂科药师 张尧婷、戴俊典、林育昰 / 桃园长庚纪念医院中药科药师 陈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