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干生姜、炙甘草、麦蘗面、白茯苓、白术各二钱 ( 各 6g ),半夏曲、人参各三钱 ( 各 9g ),厚朴炙,四钱,枳实、黄莲各五钱 ( 各 15g )。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食远服 (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 6 ~ 9g ,饭后温开水送下,日 2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黄,脉弦。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滞而成。脾虚不运,胃纳不振,则不欲饮食;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食积内停,传导失司,则大便不畅;气机阻滞,寒热互结,则心下痞满、脉弦;食积气郁化热,则苔腻而微黄。本证特点为虚实相兼,实多虚少,寒热错杂,热重寒轻。治以行气清热为主,健脾和胃为辅,温中散结为佐。
【方解】本方由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而成。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与枳实相须为用,以增强行气消痞之力;重用黄莲苦寒降泄,清热燥湿而开痞,共为臣药。佐以半夏曲散结和胃,干姜温中祛寒,二者与黄莲相伍,辛开苦降以除痞。又伍麦蘗面 ( 麦芽曲 ) 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中健脾,亦为佐药。炙甘草尚具调药之用,兼为使药。诸药配伍,可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配伍特点】消补同施,消大于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的常用方。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附方】
⑴ 枳术汤 (《金匮要略》)
枳实七枚 ( 12g )、白术二两 ( 6g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行气消痞。
主治:气滞水停。症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⑵ 枳术丸 (《脾胃论》)
枳实麸炒黄色,去瓤,一两 ( 30g )、白术二两 ( 60g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 9g ),多用白汤下,无时。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积。症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弱。
【鉴别】枳实消痞丸、枳术汤、枳术丸三方均为消补兼施之剂。枳实消痞丸用行气消痞之药配伍益气健脾、辛开苦降及寒热同调之品,适用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枳术汤与枳术丸皆用行气之枳实配伍益气健脾之白术,但枳术汤中枳实量重于白术,消大于补,适用于气滞水停心下坚满之证;而枳术丸中的白术量倍于枳实,补大于消,且为丸剂,作用更缓,适用于脾虚气滞停食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