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 各 10g )。

【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 )。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证治机理】本证由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所致。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则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犯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水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致小便热涩疼痛,热灼膀胱血络则为血淋;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法当利水清热为主,兼以养阴止血。

【方解】方中猪苓归肾与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乃方中诸利水药中 ” 性之最利者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君药。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且泽泻兼可泄热,茯苓兼可健脾,同为臣药。滑石清热利水;阿胶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正如吴崑所言:” 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医方考》)  并止淋证出血,俱为佐药。诸药配伍,利水渗湿,兼养阴清热,俾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则诸症可痊。

【配伍特点】甘寒淡渗,寓养血于清利之中,利水而不伤阴。

【运用】本方为治疗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证候之常用方。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