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甘草二两 ( 6g )、干姜四两 ( 12g )、茯苓四两 ( 12g )、白术二两 ( 6g )。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证治机理】肾著病以腰部冷痛为主症,多由寒湿外侵,痹著于腰部所致。盖腰为肾之府,故名 ” 肾著 “。此病多起于劳作之后,汗出湿衣,或久居卑湿,或冒雨涉水,致使寒湿之气侵于腰间,阳气痹阻不行,故身体困重、腰以下冷痛;邪气着于肌里,而未伤及脏腑,故其人饮食如故、小便自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均为寒湿痹阻之象。《金匮要略心典》云:” 肾受冷湿,著而不去,则为肾著。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法当温中燠土,祛寒除湿。
【方解】方中重用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燠土以散寒湿。再臣以甘淡性平之茯苓,与干姜相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使寒去湿消。又佐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祛湿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合术、苓补脾助运以祛湿止痛,合干姜辛甘化阳以培土散寒,为佐使之用。四药相伍,温中燠土以散寒,补脾助运以祛湿,使寒湿去而冷重除。
【配伍特点】辛热温散以祛寒,甘淡健脾以渗湿,治在中州。
【运用】本方为治疗寒湿腰痛之常用方。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沉缓为辨证要点。
【鉴别】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仅一药之差。但前者重用茯苓为君,配伍桂、术、草,重在利水渗湿,兼以温阳健脾,是治疗痰饮病之代表方;后者重用干姜为君,配伍苓、术、草,意在温中祛寒,兼以渗湿健脾,是治疗寒湿肾著病之常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