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茯苓三两 ( 9g )、芍药三两 ( 9g )、白术二两 ( 6g )、生姜切,三两 ( 9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 9g )。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⑴ 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⑵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证治机理】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亦可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则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则水湿泛溢。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湿浊内生,流向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若太阳病发汗太过,既过伤其阳,阴不敛阳而浮越,则见仍发热;又伤津耗液,津枯液少,阳气大虚,筋脉失养,则身体筋肉瞤动、振振欲擗地;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泛之象。法当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解】方中君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抑阴以温运水湿。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合附子可温脾阳而助运化,同为臣药。佐以辛温之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并可和胃而止呕。配伍酸收之白芍,其意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 ” 利小便 “,《名医别录》亦谓之 ” 去水气,利膀胱 “;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亦为佐药。全方泻中有补,标本兼顾,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配伍特点】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运用】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附方】
⑴ 附子汤 (《伤寒论》)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 15g )、茯苓三两 ( 9g )、人参二两 ( 6g )、白术四两 ( 12g )、芍药三两 ( 9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均可治疗阳虚水湿泛溢之证。但前者重用附、术,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主治阳虚寒湿内盛所致之痹证;后者附、术量减半,并佐以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主治阳虚水湿泛溢之证。